找回密码
 Register
搜索
楼主: grandiose

OCS解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6 13: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套进攻模式有两个要点需要注意,其一就是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和炮火,保证步兵军可以快速撕破敌方防线,因为常规战斗不像overrun,每回合只有一次进攻机会,再加上很多时候进攻方未必有较高的素质优势(否则就会选择overrun),所以堆高基础比例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双方素质相同的情况下,Open地形至少要保证4:1以上的进攻比例,如果地形崎岖或者素质上还有劣势,则需要更高的基础比例。这种进攻通常都会消耗大量补给,所以需要玩家做好事先规划,保证进攻的顺利实施。其次就是装甲部队在进击阶段释放后要尽量避免多余的战斗,毕竟大多苏军装甲部队素质不佳很难发起有效的overrun,重点是要敢于做大尺度、大范围的机动,穿插渗透到敌军防线上的关键点,成为一颗颗钉子,彻底破坏对方的补给网络。也就是说,苏军的装甲部队在机动上要激进,要敢于向敌军后方穿插,但在作战上反而要保守,少进攻,多防御,以控制要点达成战役企图从而包围敌军为最高指导,而不要计较能在单纯的战斗中消灭多少敌军部队。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6 13: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randiose 于 2017-10-26 13:19 编辑

战例解说
剧本:Case Blue 6.2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
由于找不到非常合适的实战战例,所以这次就由我solo这个剧本的第一回合来做一个教学战例。

开局形势是这样,红框为哈尔科夫,绿圈为东线苏军进攻部队,负责正面强攻哈尔科夫,蓝圈为南线苏军进攻部队,负责迂回绕后,从西南面包围哈尔科夫。本次战例解说的视角将放在南线苏军。


南线苏军具体计划如下,一线7个步兵师以及数个独立装甲旅将在炮火掩护下进攻德军62师阵地,力求打开突破口。21、23装甲军以及第2、第6骑兵军将进入预备模式,准备在进击阶段扩张战果。
  
先给你们展示一下苏军装甲部队移动面这凄惨的素质,反倒是骑兵军的素质要好很多。


具体的移动过程就不细说了,总之移动结束后如上图所示。两个绿圈处为苏军的预备堆叠,三个红圈处为苏军炮兵,两个蓝圈处为即将炮击以及进攻的两个格子。德军反应阶段就略去了,毕竟只是演示。
战斗阶段
轰炸小节
炮击1:喀秋莎炮击上方德军4-4-3,炮击值75,消耗8T补给,地形为平地无修正,RE为1所以左修一列,使用41-68列,2D6结果为2、6,总和为8,结果为1/2,补投1d6结果为3,效果为DG。

炮击2:苏军两个炮兵Group一起炮击下方德军4-4-3,注意GB2以及CB中苏军多个炮兵组如果要合并炮击值一起炮击,必须堆叠在同一格中,这里为了演示方便才分开放置。炮击值一共52,消耗6T补给,地形为平地无修正,RE为1所以左修一列,使用25-40列,2D6结果为4、4,总和为8,结果为1/2,补投1d6结果为3,效果为DG。


战斗小节
战斗1:黑圈苏军进攻上方德军DG格。苏军一共三个步兵师6个step,消耗6T,战力一共31。德军一个4-4-3团防守消耗1T,战力DG后减半为2。苏军使用2素质领导,德军DG后素质变为3。地形Open,基础比例13:1,DRM-1,突袭丢出1,5,修正为5,守方突袭,1d6丢出5,向左修5列变为4:1,战斗丢出3,5,修正为7,结果为Ao1DL1o1。苏军选择吃掉战损,德军4-4-3团被消灭,苏军推进。

战斗2:红框苏军进攻下方德军DG格。苏军一共两个步兵师一个坦克旅5个step,消耗5T,因坦克旅战力翻倍所以战力一共36。德军一个4-4-3团防守消耗1T,战力DG后减半为2。苏军使用2素质步兵师领导,德军DG后素质变为3。地形Open,基础比例13:1,DRM-1,突袭丢出2,3,修正为4,守方突袭,1d6丢出5,向左修5列变为4:1,战斗丢出5,5,修正为9,结果为Ao1DL1o1。苏军选择吃掉战损,德军4-4-3团被消灭,苏军推进。

进击阶段

移动小节
进击阶段开始时如图所示,苏军即将释放预备部队向德军后方穿插。

两个独立坦克旅铺路抵消了敌军ZOC。之后两个坦克军以及两个骑兵军向德军后方穿插,切断了哈尔科夫西面和南面的铁路线,如果之前东线的苏军也取得了突破,就可以完成对哈尔科夫的包围。

轰炸小节 无
战斗小节 无
苏军清除扣在己方单位上的DG标志,苏军回合结束。演示到此结束。苏军一共消耗了25T即6SP多一点的补给量在战斗上,算上加油的话一共花了35T,接近9SP,可见这种进攻模式的消耗是多么地惊人。

要注意这个例子仅仅只以演示苏式进攻模式为主,并没有进行通盘考虑,实际推演这个剧本的话具体调度上肯定会有所变化,但进攻模式并不会发生变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Register

×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6 13: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苏军篇的最后,必须要提到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苏式进攻模式其实算是一个比较通用的进攻模式,即步兵/炮兵在战斗阶段发起进攻,高机动部队在进击阶段释放扩张战果。在攻方没有素质优势、缺乏空优、地形崎岖或者守军工事坚固的情况下,这是非常常见以及贴合历史的进攻方式,即便德军也不例外。比如阿登反击战的初期,德军也是用这种方式突破了盟军第一道防线,所以这种模式的泛用性非常非常强,任何军队都可以采用,希望各位的思路不要被标题所局限住。

下一篇嘛,先卖个关子,谁是最可爱的人?
发表于 2017-10-26 14: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军进攻方式导致的问题是消耗SP超多。大规模战役前先囤SP。本贴前面的斯大林格勒反攻剧本,苏军如果不能T1形成有效突破,基本上只能打2回合进攻。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7 17: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soul 发表于 2017-10-26 14:15
苏军进攻方式导致的问题是消耗SP超多。大规模战役前先囤SP。本贴前面的斯大林格勒反攻剧本,苏军如果不能T1 ...

天王星作战剧本开始就是Massive Assault,苏军就是两联动的。
我觉得你们是不缺SP的,主要是分配和运动计划没做好。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19: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联动的奥妙——中式进攻法则
其实这一章比起前两章来说呢,会稍微特殊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这一章可以看作单纯是对OCS:Korea作品的一个解读,即对志愿军战法的一个专门解析,只适用于志愿军,而不像前两章那样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19: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们需要讲解一个我们之前还未引入的概念,叫做先手权。与传统战棋不同,OCS每回合的先手玩家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双方丢2d6,大的那一方可以选择先行或后行,这样就产生了同一玩家连续执行两次该玩家回合的可能性,称为联动,比如第一回合德军先手,苏军后手,第二回合如果苏军赢下先手权并选择先行,就等于连续执行了两个苏军回合。这样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机制,实际上对游戏却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19: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OCS中,但凡大规模进攻,往往目标都是切断对方一定范围内的补给网络,从而孤立一部分敌军,进而达到消灭对方大量有生力量的目标。新人OCS玩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单纯依靠战斗去消灭对方有生力量,而不注意打击对方的补给网络,这在OCS中是尤其吃力不讨好的。在这里不妨展开说一下OCS里的进攻思路,与传统战棋不同,OCS里每次进攻都需要花费SP作为一定的成本,并且在绝大多数OCS剧本中,SP的供应都不可能满足玩家持续地不加节制的攻势,这就要求玩家事先就要以切断对方补给线从而孤立敌军作为战役目标,避免所有不必要的战斗,一切为了达成战役目标服务。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19: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为了快速有效地达成战役目标,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单回合的进攻深度。在OCS的流程设计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补给阶段紧跟在移动阶段之后,在战斗阶段之前,这就使得在己方移动阶段开始时已失去补给线的单位除非具有强大的overrun能力以及大量的物资储备,否则是难以在移动阶段迅速打破包围圈,恢复补给线的。但是,如果进攻方的突破深度足够深,即便防守方满足上述突围条件,也只能叹一声鞭长莫及,选择Breakout或者固守待援。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19: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Breakout是OCS系列规则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无趣帝翻译为“突围”。在移动阶段中,分为三个小节,第一个小节即为Breakout小节,此时所有已失去补给线的单位在满足相应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选择进行Breakout,投1d6判定结果,成功的话移出地图,再投1d6决定几个回合后作为增援返场,失败的话直接被消灭,放入战死池。Breakout小节后,才是移动小节,此时所有单位可以正常移动。在这篇文章中,任何中文都不会指代Breakout这个行动,我只会用英文原文以防止混淆。我所说的“突围”、“突破”等词语都是指防守方在移动小节采取的为了恢复补给线而进行的反攻行动,与Breakout没有任何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Register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Velonica

GMT+8, 2024-11-29 04:48 , Processed in 0.01893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