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Register
搜索
查看: 23973|回复: 14

【战报+杂谈】LaB奥尔施泰特会战+一些想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5 13: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邝埜 于 2024-1-23 01:17 编辑



     奥尔施泰特会战推演战报
今年国庆期间,笔者和LaB熟练玩家迷途之井基本完成了1806年奥尔施泰特会战的推演,可惜照片拍的不多,简单记录如下。

1.     耶拿奥尔施泰特会战的背景

1806年,由于汉诺威问题与拿破仑矛盾激化,普鲁士、萨克森和俄罗斯重新结成反法同盟,并开始将18万普军动员起来,准备在俄罗斯参战之前就痛击拿破仑。拿破仑一边组建第八军(莫尔捷任军长,后来在1807年春季战役中表现出色),一边调集驻扎在德意志地区的贝纳多特第一军、达武第三军、苏尔特第四军、拉纳第五军、奈伊第六军、奥热罗第七军、缪拉骑兵军以及法国本土的禁卫军,以一个漂亮的右勾拳大回旋,直捣普鲁士萨克森联军的核心。另一方面,普鲁士对于局势过分乐观的估计以及指挥部内部的重重矛盾导致普鲁士整整耽误了一个月,直到10月10日,斐迪南亲王带领的霍恩洛厄军团前卫师被拉纳元帅在萨尔费尔德击溃,亲王本人战殁,普鲁士才意识到拿破仑大军已经泰山压顶,慌乱之中普鲁士统帅部决定先退往柏林再做计较。


然而,普鲁士仍然低估了拿破仑的进军速度,当10月13日夜,拿破仑本人与拉纳军从耶拿渡过萨勒河咬住霍恩洛厄(时年60岁)军团时,霍恩洛厄仍然过分乐观地认为,拿破仑主力远在莱比锡或德累斯顿,他的任务不过是击退面前的拿破仑前锋。戏剧性的是,拿破仑却认为普鲁士就算再怎么颟顸迟钝,也不可能面对自己的大军仍不进行转移,因此普鲁士在耶拿郊外与自己对峙,一定是准备接受会战了。于是拿破仑做出如下部署:达武军从右侧东北方向迂回渡过萨勒河,堵住普军回柏林的路;贝纳多特军守住隘口防止普军抢渡萨勒河,或与达武合兵渡河;苏尔特、奈伊、缪拉军迅速赶往耶拿战场展开会战,奥热罗军从耶拿战场左翼实施小包夹。于是10月14日早晨,普鲁士霍恩洛厄的军团在耶拿郊外面临着“每个师对抗一个军”的灭顶之灾,吕歇尔的部队却还远在魏玛。


另一边,达武军也在10月14日清晨,在耶拿东北方向的哈森豪森村遭遇了普鲁士人,从俘虏口中,达武得到了令他震惊的消息:他即将面对的是包括普鲁士国王和近卫军在内的主力6万人!尽管达武的第三军一直是大军团中首屈一指的步兵军,却也只有2.8万人,而唯一能够前来支援的贝纳多特因为皇帝之前含糊的军令,并没有赶来助战。达武即将面临最严峻的挑战……


2.     推演纪实

法军胜利目标:将至少2个普军师击垮为士气等级二(伤亡40%),就取得小胜;击垮3个师为大胜;击垮4个为决定性胜利,由于普军最后进入战场的2个近卫师一并计算士气,实际上这就是要求击垮普军全军。


普军胜利目标:完全占领哈森豪森直到推演结束可取得小胜;一度完全占领哈森豪森村并有至少5000名步兵从地图东面离开,或将第三军打击至士气等级一(伤亡20%)即为大胜;至少7000名士气完好(全师伤亡不超过20%)的步兵从东面离开地图或将第三军打击至士气等级二(伤亡40%)即为决定性胜利。


双方可能同时取得胜利。


战斗在早上6:00打响。


达武军第3师(师长居丹Gudin)打头阵,在村中的部队包括25团的两个营和第1猎骑兵团。接到前线传来的报告“薄雾中出现敌军骑兵”后,居丹一面下令加速前进,一面飞马向达武传达敌情。


7:40之前,浓雾笼罩着战场,500米开外就是一片白茫茫,骑兵不可能进行任何冲锋的尝试,甚至在离开道路的情况下根本辨不清方向。为了通过途中的树林,不伦瑞克下令所有的普鲁士步兵保持道路纵队,跟紧前方友军,尽快穿过哈森豪森,渡过萨勒河。


依靠浓雾笼罩,居丹在前线故布疑阵,大造声势,法军仿佛无处不在。走在不伦瑞克军团最前面的第4师(师长施梅陶Schmettau)原以为本地居民会箪食壶浆迎接,现在在行军中突然遇敌,而且敌方影影幢幢,仿佛无处不在,全师上下不由心中惴惴。哈森豪森村西面修筑了坚固的墙壁,西南侧又有一道深沟。敌情不明的情况下,施梅陶下令将部队向右翼(南侧)展开,试图从侧面迂回哈森豪森。普鲁士步兵在浓雾中艰难地展开阵型。一个炮连被法军疑兵的枪响搞得风声鹤唳,竟有半个连借着大雾开了小差!尤为讽刺的是,他们坚信“就在身边”的法军,实际上完全不存在。










就在施梅陶缓缓展开阵型时,大雾也逐渐散开。早上7点,师长居丹少将带着第3师全体官兵抵达哈森豪森,与他一同抵达战场的还有帝国元帅、第三军军长路易·尼古拉·达武本人。另一方面,在不伦瑞克公爵和布吕歇尔中将的陪同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抵达前线。







8点钟,大雾完全散开,布吕歇尔中将意识到面前的法军很少,而且几乎没有骑兵,他不顾自己本部还远远落在后面(布吕歇尔本职是不伦瑞克军团前卫师师长,也有权统帅所有的普鲁士骑兵),立即带领身边的两个龙骑兵团从法军阵线的空隙中穿插而过,完全歼灭了还没来得及架设的第三军骑兵旅所属骑兵炮。第2师师长弗里昂少将急忙下令刚刚抵达的先头营结成方阵。不过布吕歇尔意不在此,直接绕过了这个小小的方阵。

然而,过于激动的布吕歇尔中将没有意识到法军猎骑兵的存在,达武乘着布吕歇尔的龙骑兵刚刚冲锋完毕、马匹疲劳的有利时机,下令自己的参谋官富尼耶旅级将军带着第1猎骑兵团展开宽阔的横队,从后方凶猛地冲锋布吕歇尔部。龙骑兵虽然个个人高马大,没受多少伤亡,却阵型大乱,任凭布吕歇尔连连呼喝,还是不顾马力地向西逃窜。布吕歇尔本人被卷在乱军之中,一路向西逃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Register

×

评分

参与人数 4金币 +120 收起 理由
lurkc + 50 内容好顶赞!
Der_Ring + 30 很给力!
无趣无聊 + 20 赞一个!
加文 + 20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13: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邝埜 于 2024-1-23 01:13 编辑

重骑兵在战术上的定位还决定了另一个使用特点:需要从突破口冲入敌阵,并且在敌方侧后迅速摧垮敌军,就意味着需要一口气投入大量的重骑兵。成功的重骑兵冲锋大多需要一口气投入1个师(5个团左右)以上的兵力,同时还需要2个师到1个军的步兵的配合。对于指挥能力本就捉襟见肘的普鲁士人来说,要让分散在各个师中的重骑兵集中使用,还要协调步兵进行配合,简直就是一场指挥噩梦了。在本次推演中,普军施梅陶师的步兵被法军居丹师打得全军覆没,两个重骑兵团却完好无损,就是因为根本没人有余力去调动他们。普鲁士人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1806年,不伦瑞克军团前卫师师长布吕歇尔有权作为临时指挥官指挥各师所有的重骑兵。不过在历史上的奥尔施泰特会战中,布吕歇尔的重骑兵没有得到己方步兵的任何有效支援,像海浪一样徒然在莫朗师步兵的方阵上拍得粉碎,没能对法军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既然重骑兵只有集中地、决定性地使用才能发挥战术效果,那么编入各个师、战时集中使用,又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了。

总而言之,普鲁士陆军的编制在1806年暴露出的问题,基本上就是他们和法军不一样的地方:单个战役单位太小,以至于军团指挥官负担过大;没有将重骑兵集中编制,虽然保证了各个师起码的综合战斗能力,可在大会战中,也真的只有“起码的”用处了。然而,也许是出于德国人的固执,普鲁士将重骑兵分散地配置给各个战役单位这个问题即使到了1815年也没有得到什么好转:普军在1815年低地战役投入了4个步兵军,每个步兵军都辖有3个轻重骑兵混编的骑兵旅。

三、     几个兵棋系列中的指挥体系区别
其实写到上一段,差不多可以收稿了,不过笔者忍不住想要画蛇添足,讨论一下兵棋中不同时代的指挥系统。不妨和上文中提到的编制演进对照着看,也是饶有趣味的。

笔者体验过的兵棋系列主要有:Great Battles of History(古典时代到中世纪,以下称GBoH)、Musket &Pike17世纪,以下称MPBS),A Famous Victory18世纪初,以下称为AFV),Battles fromthe Age of Reason18世纪,以下称为BAR),La Batailles19世纪初,以下称为LaB)。这几个系列的比例尺相对接近,比较起来也更有趣。

GBoH系列中,每个作战单位必须由指挥官逐个激活,才能执行完整的战术动作。多个同类单位可以编成一条“阵线”接受共同指挥,但所有单位只能同进退、始终保持紧密接触(骑兵可以稍稍放宽),并且指挥官必须能够直接接受总指挥官的指挥(或独立激活,下同);并且,单位的队形一旦混乱(在棋中表现为“凝聚打击”),必须接受指挥官的直接命令才能恢复,编入“阵线”中就完全无法恢复。在这种指挥体系下,“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绝不仅仅是一个修辞了。而堆砌起来的大量低素质单位,比起敌军来,给自己人造成的麻烦要更多。

MPBS系列中,“翼”成为了相对常设的指挥单位,取代了之前的“阵线”。每个指挥官可以激活各自的翼,还是必须接受总指挥官的指挥,但翼中不再只有单一兵种,组成条件也宽松了一些。一个翼中的单位可以共同尝试恢复阵型和士气,但其它不需要这样做的单位也必须停下来等他们,并且从整队命令切换到进攻命令也需要掷骰,并不能保证成功。比起GBoH来说,稍有进步但似乎也不明显。

AFV中,阵线又变回了可以随时切换的状态,维持阵线还是需要单位保持接触,指挥官还是需要接受总指挥官的指挥。不过,各个作战单位已经学会了自主尝试恢复队形,不需要耽误其它同袍了(而如果指挥官选择让整条阵线恢复,就可以跳过掷骰直接恢复一部分单位)。移动和进攻仍然是两种分开的命令,但指挥官可以自由选择,不需要掷骰子了。对比MPBS来说,进步还是相当明显的。

BAR中,编制已经有了现代的雏形,军团---营的指挥结构已经非常明确,各个指挥官都有自己下辖的单位。尽管指挥的时候还是需要联络到总指挥官,但各编制已经可以自由地选择所有的战术动作,不再需要整个编制执行一种命令了。恢复队形的任务彻底下放给了各个营长,旅长们不太操心这种事情了。

时间最晚的LaB,指挥上终于出现了重大进步:师级以下的指挥官可以直接、完全地指挥自己下属的单位,再也不用去找军团长在哪了,从上而下连接的指挥链被自下而上组建的“机动单位”概念所取代。只有当需要整个军一起激活时,军长仍然需要保持上至军团长下至师长旅长的指挥半径,但也不再需要一定的掷骰条件了,只要保持联络,就能始终以军为单位进行机动。

笔者不是很确定选择的这几个系列是否都具有代表性,但是时代的演进对应着兵棋中指挥系统的变化,还是饶有趣味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18: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趣无聊 发表于 2018-10-25 18:04
对ME的棋,有一点点动心

然鹅全卖绝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13: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邝埜 于 2024-1-23 01:06 编辑

由于大雾和普鲁士糟糕的参谋工作,大量的普鲁士士兵在路上挤作一团,使得不伦瑞克的任何计划都不得不推迟进行。事实上,这样的拥堵和延宕持续了整个上午。


840分,法军第2猎骑兵团抵达战场,他们立刻飞马驰过同袍的阵地,挥舞着马刀冲向了精疲力竭的布吕歇尔部龙骑兵,一鼓作气让他们陷入了雪上加霜的大混乱,一路向东逃向扎克瓦尔村,在一小时内,布吕歇尔都难以做出什么有效的战术动作。

9点钟,第2师已经全部抵达战场。开向村子的正西方,与普军新抵达的第3师(师长瓦滕斯莱本Wartensleben)展开对峙。由于缺乏炮兵,弗里昂尝试依靠轻步兵取得一定的优势。与第2师一同抵达的还有军属骑兵旅的最后一个团——第12猎骑兵团和骑兵旅旅长维亚拉纳Viallanes


在南侧,依靠着炮兵的支援和轻步兵的包抄,法军第3师在与普军第4师的对峙中逐渐取得优势,第4师的步兵营死伤惨重,为了激励士气,不伦瑞克的参谋军需官沙恩霍斯特Scharnhost亲临前线鼓舞士气。就在此时,一发流弹掠过,打飞了沙恩霍斯特的帽子,在额头上擦出一道血痕。沙恩霍斯特虽然心惊肉跳,却还是在前线坚持。


此时,不伦瑞克公爵意识到,继续依靠步兵与法军对峙是难以取得进展的,因此他下令:隶属于各个师骑兵旅和轻装旅的骑兵向布吕歇尔靠拢,准备从北侧集中冲锋,打开缺口;第3师应尽量配合布吕歇尔,还没有投入接战的步兵绕开正西方向,向西北方转移,给后续部队腾开位置,并压迫法军右翼。弗里昂苦于兵力不足难以反制,被迫将手中有限的预备队投向背面展开阵线,防御侧翼。


时间已经是上午10点,法军第三军最后一个师,第1师(师长莫朗Morand)也终于加入战场。达武立即下令莫朗迅速进入弗里昂的右侧位置,解除弗里昂的后顾之忧。


弗里昂得到增援,立即腾出兵力加强了对西面的反扑。普军第3师原本就将预备队投入了西北方战线,此时更是无力反击。国王的侍从武官格罗尔曼Grolmann亲自到前线鼓舞士气,却被法军一发霰弹打到手臂上,伤口处直接露出了白森森的臂骨。抬到国王面前,御医简洁地说了一个词:“截肢”。


普军各部的骑兵还在不断向布吕歇尔集结,布吕歇尔手边已经集结了5个重骑兵团、3个骠骑兵团,还有一个骑炮连,总人数不下8000人。只论人数而言,足足顶得上法军一两个骑兵军了!

法军第1师交错变换着纵队和方阵,不断向西北方推进,压缩布吕歇尔的运动空间。如此恐怖规模的骑兵队伍如果被放进法军阵线后方,那么只需要一次冲锋,就足以摧垮一整个步兵师,进而摧垮整条战线。

此时,在法军的炮击和轻步兵夹击下,位于西南方向的普军第4师终于完全崩溃,施梅陶将军点来点去,也只有四百人还站在场上,要知道第4师原本有步兵7300人之多!此时对面的法军第3师不过也损失了三千余人。但是天平却倾向普军了。因为威廉亲王Prinz Wilhelm率领的第2师恰到好处地补上了第4师的位置,居丹却不得不用疲惫不堪的部下迎接普军的生力军。

如果普军骑兵还分散在各处,莫朗就可以完全对他们置之不理,从侧翼卷击瓦滕斯莱本,把普鲁士第3师像熟鸡蛋一样敲碎,把战线推进到陶格维茨,迫使普军后续部队在未能展开的情况下投入接战。然而此时,布吕歇尔庞大的骑兵部队哪怕不做任何战术动作,仅仅是站在侧翼都已经是对法军的巨大威胁,牢牢钉死了法军作为总预备队的第1师。无论是居丹还是弗里昂,都无法指望任何进一步的增援。


莫朗师虽然只能步步为营,然而还是巧妙地借助丘陵压缩了布吕歇尔的活动范围,并从侧翼包夹了瓦滕斯莱本最侧翼的步兵营。布吕歇尔终于无法忍受莫朗师挑衅般的推进,调集了两个胸甲骑兵团和一个骠骑兵团,要给这些法国人一个教训!。


然而普鲁士久未经大战,骑兵训练水平大降,胸甲骑兵都没有配备胸甲还是小问题。腓特烈大王时代留下的取消中队间隔的条令在赛德利茨这等名将的统帅下,能够形成连绵不断的恐怖长墙,一次性彻底压垮对手。可一旦碰上了不熟练的骑手,这种战术带来的麻烦远比好处多得多。在身经百战的法军将士面前,这样密集的骑兵队伍不过是活靶子。莫朗镇静自若地指挥部下结成方阵,轻而易举地击退了布吕歇尔的这次冲锋。


但这并不能改善弗里昂和居丹的窘境。普军最精锐的、最后的预备队,国王的近卫师终于投入了战场,他们与威廉亲王的第2师一道,开始迂回居丹的侧翼。

此时已经是下午1点,距离剧本结束还有2个小时。此时居丹和弗里昂都还留着比较完整的预备队,要继续坚守哈森豪森两个小时,拖延普军东进是并没有太大问题。然而此时法军伤亡巨大,即使是单纯地对射也难以避免在15:00(剧本结束)之前损失达到40%。联军一定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不知是漏写还是刻意的,联军如果能重创达武,就不需要占领村子)。因此双方指挥官一致同意,推演结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Register

×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13: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邝埜 于 2024-1-23 01:16 编辑

此次推演的伤亡:


普鲁士方面:

2师(师长威廉亲王Prinz Wilhelm

掷弹兵200人、火枪兵800人、猎兵300人,16门大炮殉爆。

3师(师长瓦滕斯莱本Wartensleben

掷弹兵1100人、火枪兵3600人、8门大炮殉爆、8门大炮被缴获、龙骑兵350人、胸甲骑兵250人。

4师(师长施梅陶Schmettau

掷弹兵1400人、火枪兵4900人、猎兵600人,8门大炮被缴获、8门大炮被丢弃。骑兵旅倒是完好无损。

近卫1师(师长孔海姆Kunheim

近卫兵100人、8门大炮被丢弃、宪骑兵100人、胸甲骑兵100人。

近卫2师(师长阿尼姆Arnim

骠骑兵200人、皇后龙骑兵350人。

国王侍从武官格罗尔曼上臂1条。

总计:掷弹兵和近卫兵2100人、火枪兵7900人、猎兵900人、重骑兵1150人、轻骑兵200人、大炮56门。


法军方面:

1师(师长莫朗Morand):

腾跃兵400人、轻步兵600人、线列步兵600人。

2师(师长弗里昂Friant):

腾跃兵900人、线列步兵2700人。

3师(师长居丹Gudin):

腾跃兵500人、线列步兵3000人。

大炮:

殉爆8门、被缴获8门、放弃8门。

总计:

腾跃兵1800人、轻步兵600人、线列步兵6300人、大炮24门。


(以下为口胡+强行世界线修正)

腓特烈威廉三世眼见布吕歇尔冲锋被击退,又亲眼目睹了施梅陶师的覆灭,瓦滕斯莱本师似乎也岌岌可危。他相信自己一定是正面撞上了拿破仑的主力——而这正是普鲁士战前想要避免的。他拒绝了不伦瑞克公爵投入近卫师打通道路的请求,喃喃自语道:“如果明天还有一场会战,我该使用哪支部队呢?”他决定暂且退兵,与霍恩洛厄合兵一处,在更有利的时机进行决战。

然而就在退回魏玛的路上,他们遇到了潮水般涌来的败兵,这才惊悉霍恩洛厄和吕歇尔已经被真正的拿破仑主力彻底碾碎,贝纳多特、苏尔特、缪拉三位元帅正在后面穷追不舍。腓特烈威廉三世此时能够指望的,只有驻扎哈雷的符腾堡所部了,然而他们本来就是二线部队,真的靠得住吗?

3.     关于规则调整的讨论
La Bataille pourla Prusse 1806Marshal Enterprise公司出版的作品,规则属于ME规则的架构,和其它两个系列5版、三十年规则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取消了指挥点数(CP)和机动单位(MU)系统,采用完全的UgoIgo机制。因此需要进行规则的调整。在labataille.us网站上虽然有了适用于三十年系统的专属规则,但和其他非三十年系统的专属规则一样,留下了很多ME规则的痕迹,也没有明确指出哪些指挥官能够产生CP

本次推演使用的规则是:普军腓特烈威廉三世、不伦瑞克公爵、卡尔克鲁伊特伯爵各自产生一个CP,除了卡尔克鲁伊特之外全部只能组建师级MU。布吕歇尔可以和自己周围3格的所有骑兵一起,组建一个纯粹骑兵构成的MU(这一规则参考了旧版的LaB奥尔施泰特,但假装普鲁士国王能够产生CP),并且基于这一特殊规则,允许普鲁士骑兵在归队(Regroup)签抽出时向布吕歇尔靠拢。法军方面,达武指挥半径提升到8格,三位步兵师长指挥半径提升到5格,达武可以靠自己进行军激活,达武的副官富尼耶可以不消耗CP组建一个单堆叠的MU

此外,剧本要求所有普鲁士人入场时使用公路纵队。考虑到普军骑兵编制过于巨大(至少15,可达30),允许骑兵在路旁伴随本部步兵前进而不必列公路纵队。

在实际推演中,上述规则让布吕歇尔能够对法军形成强大的侧翼威慑,最终导致莫朗的第1师被死死钉在法军右翼,无法投入对另外两个师的支援。而且显然玩家既不会让不伦瑞克像历史上一样暴露在法军的火力中导致军团长战死,也不会让布吕歇尔在没有任何步兵支援的情况下白白对法军发动毫无保留的冲锋,因此这一规则来看,对普军过于有利了,让普军原本浑浑噩噩的重骑兵能够发挥出坦克一般的威力。(如果是使用5版或ME规则,双方都是同进退,并且骑兵必须在步兵之前行动,也许会稍有改善。)双方一致同意推演结束,也是认为普军过强,偏离了推演体验的初衷,需要修订规则后重新推演。

因此,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建议,如果使用三十年规则或5版规则对这个剧本进行推演,那么采用以下两种方案之一:

1.      按照“史实”框架下的上一版LaB来,普军只有不伦瑞克和卡尔克鲁伊特能够产生CP,而布吕歇尔可以组建一个上述的特殊骑兵MU

2.      按照LaB标准规则、考虑平衡性和“玩家修正”来,腓特烈-威廉三世、不伦瑞克和卡尔克鲁伊特各自在场上时产生1CP,取消其它一切的特殊MU

经过上述调整之后,应该可以达到比较平衡的效果,欢迎各位进行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13: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邝埜 于 2024-1-23 01:13 编辑

     奥尔施泰特带来的编制和战役组织讨论
普鲁士在耶拿奥尔施泰特双重会战的全面失败,昭示了拿破仑式军事体系在战役学上的全面胜利。对军事体系最直观的反映,莫过于军队的编制表,可以说军队的编制表从小到大依次全面地展现了军队的战术、战役甚至战略特点。这里主要探讨一下普鲁士的编制对战役组织的影响。

1.       旅、师、军的起源和战役学的滥觞
15世纪到17世纪,随着军队的火药化、去封建化,欧洲的军队出现了两种变化趋势:一方面,国王手中掌握的直属军队规模逐渐扩大,使得国王有了直接对军队进行改革的权利,而不是只能像中世纪时一样指挥各个封建主带领自己的部队各自为战;另一方面,火药兵种的加入使军队对职业化士兵之间的配合要求越来越高,未经训练的农民和矿工拿着生产工具充数已经不可能了。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让最高指挥官逐一指挥由单一兵种构成的作战单位(就像GBoH系列所表现的那样)逐渐变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因而军队指挥官们迫切需要一种复合兵种的战术单位:这样的单位配置多个兵种,它们的配合可以靠这种单位的指挥官自己完成,而最高指挥官得以从兵种配合的琐碎考虑中解放出来,只需要指挥若干个同样的单位就能构筑阵线——至少是阵线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指导思路下,西班牙军事家们开发出了著名的“西班牙大方阵”(Tercio,注意这是个编制名而不是战术名),在巅峰时代,这样一个团长矛手居中,四角和正面配置火枪手,并配有重炮。1525年的帕维亚会战,西班牙的方队顶住了法国国王亲自率领的重骑兵的冲锋,把法军打得一败涂地,俘虏法王弗朗索瓦一世,让意大利战争告一段落,也确立了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长达百年的绝对霸权。

然而随着火药武器威力的加强,西班牙方阵显得纵深太大、火力太弱,各国的军事家们也在尝试对其进行改进。拿骚的莫里斯将方阵的规模缩小,并将火枪手与长矛手的比例提高到2:1,在联合省争取独立的八十年战争中活跃表现于水网密布的低地国家。

取得决定性进展的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经历了东欧平原与波兰翼骑兵和哥萨克的血战之后,古斯塔夫意识到拿骚方阵的火枪手比例显得过于激进,将火枪手和长矛手调整为4:3,并对炮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牺牲一部分威力减轻火炮的重量,使炮兵随同步兵机动的能力大大增强,在战场上部署时快得像戏台上变换布景一样1628年,布莱登菲尔德会战)。每个方阵编有火枪手288人,火枪兵216人,以及若干炮兵,三个方阵合编为一个“旅”(Brigade)。古斯塔夫还规定:每个旅的士兵应当穿着同样的颜色,并以此命名各个旅,比如在吕岑大战中,为了抢回国王的遗体而损伤过半的精锐Gula(黄衣)旅。这个词源自法语,本意是战斗的人群,但从古斯塔夫二世开始,这个词变成了一个常设编制,辖有步兵和配属的支援单位,成为战场上的的高级战术兵团,有基本的独立作战能力。
到了18世纪,军事家们遇到了另一个前所未有的问题: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行军速度和掉队率已经不可兼得,但在会战中,只要能够有效指挥,人数多的一方就能轻松取得优势。法国大元帅赫尔曼-莫里斯··萨克斯元帅在他的军事著作《我的沉思》中构想了一种将军团(Army分割division)为较小单位的编制。而在腓特烈大王扬名的七年战争中,萨克斯大元帅的副官,法国将领维克多·弗朗索瓦·德布罗意公爵(他的来孙第七代德布罗意公爵因为提出物质波构想获得1929年诺贝尔奖)将这一构想付诸实践,建立了“师”Division)这一编制。每个军团划分成若干个师,它们行军时彼此保持适当的距离,既不会互相影响补给、占用道路,也能够及时互相增援。每个师配备有齐全的步骑炮兵,保证即使遭到敌军的一整个军团突袭,也有基本的自卫能力,不至于一攻即破,能够支撑到附近的师前来援。而一旦顺利抵达预定的会战地点,各个师会在会战之前重新组合成军团。也就是说,“师”成为了战役组织的基本单位,从这时开始,“战役学”作为军事的崭新学科,踞于与“战略学”和“战术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13: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邝埜 于 2024-1-23 01:18 编辑

尽管法国在七年战争中表现欠佳,但这一建军思路得到了各国的广泛认可,各国纷纷仿效。而在拿破仑时代,各国军队规模进一步扩大,拿破仑设置了“军”(Corps)这一编制,置于师之上,作为新的战役单位,而用原来的师取代旅,成为新的高级战术兵团。师长比旅长掌握了更多的战术单位,因此在战术部署、预备队投入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拿破仑的军队设置两种军:步兵军(Corps de Armée)和骑兵军(Corps de Cavalerie)。步兵军辖有2-4步兵师和1个轻骑兵师或旅,重骑兵则全部辖入骑兵军。这样设置,一方面减轻各步兵军的后勤和指挥压力,一方面可以将骑兵军作为一个更灵活、机动性更强的战役组织单位进行灵活配置。在战术上,“军”也正式取代原有的临时单位“翼”(Wing)或“纵队”(Column)成为总指挥部直辖的常设单位,拿破仑在指挥时,只需要考虑若干个军怎样调动,以及步兵军和骑兵军的配合,而较少考虑每个军自己怎样进攻;即使要“微操”,最多也只会指挥到旅。拿破仑的这一设置在十余年的帝国战争中经受住了考验,尤其是在几场未经详细策划的遭遇战中表现良好:艾劳(1807)、弗里德兰(1807)、吕岑(1813)、德累斯顿(1813)等等。和旅类似,军也不是拿破仑临时发明的词。德语中早有“Korps”一词,设置用于管理某几个需要单独编成、不能随时拆分的师,例如洛伊滕会战(1757)中,奥地利将盟军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的部队单独编为一个Korps放在左翼(后来这里被腓特烈大王选定为斜线攻击的突破口),在1806年战役中,普鲁士在不伦瑞克军团中将两个近卫师编为一个预备Korps,同时驻扎魏玛和哈雷的两支部队也分别编为一个Korps。总之,在拿破仑之前,Korps更多地作为小型的军团,而不是军团的下级单位使用,此时称其为“合师”也许比“军”更为合适。为行文方便,下文提到的普鲁士Korps按其地位分别称为“小军团”或“合师”。

2.     1806年的普鲁士编制缺陷
1806年战役中,普鲁士共有不伦瑞克、霍恩洛厄、吕歇尔、符腾堡四个独立军团(或小军团),每个军团辖有一个前卫师(Avant Garde)和若干个师(不伦瑞克军团中还有一个近卫“合师”)。普军几乎每个师都由三部分组成:打头阵的轻装部队Leichte Truppen),辖有13个燧发枪营、有时有1个猎兵连、12个轻炮连、1个超过1000人的轻骑兵团(轻骑兵和骠骑兵,也有辖龙骑兵的);走在中间的中坚步兵,一般是2个掷弹营,4个火枪团(吕歇尔的魏玛小军团只有一个师,师中有6个火枪团)和两个步炮连;最后是一个骑兵旅,辖有2-3个重骑兵团(龙骑兵和胸甲骑兵,有的也有骠骑兵)。而前卫师的编制,基本上就是普通师去掉中坚的步兵(或留1个团左右)。整个普鲁士军队,就如同复制粘贴一般,由十来个几乎完全一样的师和少数前卫师组合而成。驻扎哈雷、没有赶上耶拿奥尔施泰特会战的符腾堡后备小军团的情况还要等而下之:师中不配置轻装部队,不全配有骑兵旅。

显而易见,普鲁士军队的建设者们“师”的定位,一如腓特烈大王还在世时一样,是作为独立战役组织单位,而不是高级战术单位的。与军队规模同步增长的就是师的数量。在奥尔施泰特中,为了指挥“仅仅”6万人,71岁高龄的不伦瑞克公爵就需要同时指挥4个下属单位(69岁高龄的卡尔克鲁伊特伯爵掌管近卫“合师”多少减轻了压力,否则就是5个了),而在耶拿,37岁的拿破仑一世可以指挥9.6万人,也不过是5个下属单位。而在拿破仑时代的战场上,师长所掌握的兵力又让他们难以仅凭自己进行有效的作战(如果是兵力更多、作战区域更宽的军长,能够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就大得多),因而全局指挥的压力又完全压给了军团长,形成了恶性循环。在历史上,奥尔施泰特会战中不伦瑞克早早因伤退场,接过指挥权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又缺乏必要的指挥能力,让这一问题雪上加霜。
即使不考虑后勤问题,在战术上,对于师长来说,同时指挥轻骑兵、重骑兵、步兵、炮兵也是一个过于沉重的负担。要知道即使是负责指挥2至3万人的法军军长,也是不需要指挥重骑兵的。与多面手的轻骑兵不同,重骑兵在战场上的定位是非常单一的:在步兵的配合下靠冲锋突破敌方的阵线,之后(可能是另一些重骑兵团)从打开的突破口冲入敌方阵地,从侧后开展冲锋,彻底摧垮敌军——或者,做出要进行上述战术动作的威慑,就想本次推演中布吕歇尔的骑兵大军所做的那样。在这样的战术定位下,重骑兵非常需要等待战机,一旦投入使用又需要进行长距离的战场内机动,对于作战宽度不过七八百米的师长来说,就显得既多余又难以指挥。

发表于 2018-10-25 15:36: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邝埜文笔可以说是很棒了,战报使推演价值最大化。看完感觉重温了一遍推演,十分畅快!
发表于 2018-10-25 18: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ME的棋,有一点点动心
发表于 2018-10-25 18: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邝埜 发表于 2018-10-25 18:06
然鹅全卖绝了……

好,省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Register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Velonica

GMT+8, 2024-4-19 15:20 , Processed in 0.0782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